“两弹一星”功勋——赵九章
1907年10月15日,赵九章出生于河南省开封市,籍贯浙江吴兴(现浙江湖州)。
1918年8月,入开封北仓小学读书。
1921年8月,到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做学徒。
1922年9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开始接触新文化。
1924年,经老师王志刚介绍,加入国民党(左派)。
1925年9月,到杭州考入浙江公立工业专科学校(浙江大学前身)电机系。
1927年1月21日,父亲在开封去世,20天后母亲也去世,当即回开封奔丧;同年年底,经胡公达介绍,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8年3月底,在杭州被捕入狱;6月底,由姨父戴季陶保释出狱并负责管理;9月,在南京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办公处任秘书。
1929年8月,考入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3年8月,大学毕业,留校任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助教。
1934年,参加清华大学“庚子赔款”出国留学考试,被录取;10月,到南京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在竺可桢指导下实习,做论文《中国东部空气团之分析》。
1935年7月,赴德国柏林大学学习,师从气象学家费克和德芬特教授,攻读动力气象学、高空气象学和动力海洋学。
1936年6月—9月,随戴季陶在欧洲考察。
1937年,完成论文《信风带主流间的热力学》;同年,在《气象》上发表论文《理论气象学之研究与天气预报》。
1938年8月,完成博士学位论文《关于湍流风落分布参量的确定》,获博士学位回国;11月,与李宪之共同筹备高空气象站。
1941年,经王信中、姚从吾介绍,再次加入国民党;3月,兼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员。
1944年,到中央研究院后未登记而自动退出国民党。
1942年,发表论文《交换作用导致冷热气团的退化》《讨论摩擦层中风随高度变化的规律》。
1943年,完成论文《摩擦层中风的日变化随高度变化的理论》。
1944年1月,由竺可桢推荐,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代理所长;4月,由昆明迁去重庆北碚上任;5月5日,经中央研究院学术审议会审议,论文《东亚之大气涡旋》荣列中央研究院自然科学类第二奖;8月,主持气象研究所编辑出版《中国气象资料·温度篇》《中国气象资料·云雾编》《中国气象资料·日照云雾编》及各种气候图志;9月,完成并发表论文《非恒态吹流之理论》;11月2日,赴渝出席中央研究院派遣出国人员审查会。
1945年5月15日,在气象研究所第五次学术讨论会上做题为“大气扰动方程”的学术报告;12月14日,竺可桢致函吕炯与赵九章:国际气象学会定于1946年2月25日在伦敦开会,中央研究院已由朱家骅院长嘱萨本栋通知赵九章,请竺可桢与赵九章、吕炯赴英出席。
1946年1月1日,国民政府公布获“胜利勋章”公务员名单,中央研究院共95人榜上有名,赵九章名列其中;2月25日,在国际气象会议上当选为国际气象委员会出版及文献委员会委员;3月,应邀赴美国访问讲学,访问芝加哥大学等地。
1947年1月,被任命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兼任国立中央大学气象系教授,主讲动力气象学。年初计划并推动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研究方向向整个地球物理学扩展。在该年度第一次院务会议上提出物理研究所地磁台划归气象研究所议案,经批准后,气象研究所接收物理研究所地磁部分。议案提出邀请在美国的傅承义到气象研究所工作。与顾震潮一起完成论文《蒸发方程及其新解》。
1948年2月5日,出席中央研究院1948年第一次院务会议;3月6日,在国立中央大学气象研究所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上做题为“三度空间之旋风波动论”的学术报告。随后又做过两次报告;6月17日,出席气象学会理事会。
1949年4月13日,在气象研究所本年度第七次学术讨论会上做题为“中纬度带状大气环流之稳定度”的学术报告;5月,常与竺可桢商议气象研究所拒迁台湾之事;7月5日,随竺可桢等27位代表赴北平参加全国自然科学者代表大会筹备会,27日返回南京;8月15日—9月13日 6次列席中央研究院沪区院务委员会会议。
1950年1月26日,参加由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竺可桢主持召开的关于成立地球物理研究所的会议;4月29日,主持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临时所务会议第一次会议,并报告华东军区派员前来接洽本所与气象处合作事宜的情况;将地球物理工作渐次归并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统一筹划等;6月7日,与陈宗器赴北京出席中国科学院扩大院务会议,7月8日返宁。
1951年1月19日,赵九章、陈宗器、顾功叙致函李四光、竺可桢,请示有关地质调查研究所地球物理部分转移至地球物理研究所后一些问题的处理意见;3月,由潘菽介绍加入九三学社,后任九三学社第五届中央委员会常务委员。发表《中国气象学研究工作的回顾与前瞻》。
1957年10月4日,苏联发射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3日参加中国科学院召开的座谈会,发表讲话,提出我国开展人造卫星研究的建议。
1959年3月,与蒋南翔联合向国务院提出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的建议;5月3日,参加在国防部五院召开的“和平一号”(地球物理火箭)技术方案问题会议;10月,组织研制气象火箭探测系统,开展大气温度、气压、辐射等探空仪器、遥测仪器和跟踪定位系统的研制。
1960年12月下旬,前往安徽广德603基地参观考察,12月28日T7火箭发射试验成功。
1964年4月19日、5月17日,两次主持火箭测风成果鉴定会,叶笃正、周秀骥等参加;10月16日,组织人员(孙超等)参加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10月下旬,应邀到基地参观导弹发射,并就运载工具发展前景及发射卫星的可能性开座谈会;12月27日,呈信周恩来总理,建议将我国人造卫星研制列入国家计划,争取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20周年前发射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5年1月6日,与吕强联合向中国科学院党组提交书面建议,希望加快人造卫星研制工作;5月,由赵九章主编的《高空大气物理学》(上册)由科学出版社出版;10月20日—11月30日 参加人造卫星规划方案论证会,在会上做关于卫星总体方案的报告。
1966年1月25日,中国科学院卫星设计院(代号为651设计院,公开名称为“科学仪器设计院”)成立,任院长;1月31日,中国科学院应用地球物理研究所成立,兼任所长;5月5—15日,参加我国人造卫星系列规划设想讨论会,主持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系列规划设想方案;5月19日,参加卫星系列规划准备会;6月 “文化大革命”开始,不断受到冲击。
1968年10月26日,去世 。
1978年,经党中央批准,得到平反昭雪;3月16日,在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举行赵九章骨灰安放仪式。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赵九章“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来源:百度百科
责任编辑:党群工作部-刘旸
排版:孙云茜